想飞的钢琴少年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

本站原创 0 2024-11-18

过去一年太不容易,假期重温暖心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想给新年添一些好运和期盼。像不少电影中的天才少年那样,《想飞的钢琴少年》中的维特,性情敏感、忧郁,不爱与人往来,兀自沉浸在自己孤独且爱幻想的小世界中。维特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父母都希望他长大后成为著名钢琴家,而他自己偏偏不愿以音乐为生,“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尤记得妈妈带着小维特去拜访当地一位有名的女钢琴家,希望她收维特为徒时,维特竟然拒绝在这位知名钢琴家面前演奏。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海报

“就当你是为我而弹。”妈妈对维特说。“为什么总是为了你?”维特忿忿地回答。

虽说父母的高压动辄让他苦恼,维特的爷爷却平和、善良,常陪在维特身边,给他温暖和慰藉。年轻时的爷爷像维特一样爱玩爱幻想,曾有过不少梦想,其中最希望实现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命运弄人,爷爷做了一辈子木匠,直到生命最后,才终于等来一生一遇的机会:偷走飞机钥匙,驾机闯入天空,却遭遇事故,再也没能回到地面。登机之前,爷爷给维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人生在世,你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

此前一直试图违拗运命、刻意无视自己音乐天分的少年维特终于明白:努力成为钢琴家,不是懦弱,恰恰是他命中注定的缘分。片尾他学爷爷偷偷驾驶飞机、去到那位钢琴老师家中拜师,并与乐团合作一曲绚烂奔放的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背景音乐与故事情节均与开篇巧妙形成彼此呼应的回环,而舒曼的这首知名钢琴协奏曲在片头及结尾两度出现,既凸显少年维特天才钢琴家的潜质,此曲热烈又深沉的风格,与片中主角的性情和遭遇竟也格外契合。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钢琴老师维克的家中,初遇维克9岁的女儿克拉拉。尽管相差将近十岁,舒曼与克拉拉在频繁的会面及相处中,因近似的理想与志趣而愈走愈近,不可避免地坠入爱河。克拉拉父亲的激烈反对甚至上诉至法庭都不曾拆散这对爱侣。1840年,两人终结连理,翌年,原本不谙管弦乐作品创作的舒曼在新婚妻子鼓励下,以惊人速度完成了第一与第四交响曲,以及影片中的那首钢琴协奏曲。

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出现,十足是创新与探索的结果。此曲曾被舒曼自己评价为“介乎交响曲、幻想曲、协奏曲和大型变奏曲之间的产物”,尤以第一乐章致敬爱情的“克拉拉主题”为人熟知。如果我们单凭这一浪漫主题就将其视作舒曼写给妻子的情书,恐怕低估了此曲的意义。全曲试图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力量,在深沉与热烈之间游走,终于在第三乐章中将英雄式的、豪迈与力量倾注在音符中,抵至辉煌尾声。这位浪漫主义作曲家期望在作品中表达丰富多样的意涵,寻找深度,拒绝空洞,就像他在自己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中说过的那样,渴求一种“真实的情感”。

舒曼与克拉拉忘年恋的曲折,像极了片中维特爱上比自己大十岁的女孩后经历的苦恼与不被理解的失落;而舒曼在这毕生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中呈示的复杂真挚感情,时而深沉冷静,时而热情如火,亦正是片中维特成为一位伟大钢琴家需要培养的性情。天赋固然难得,只有天赋却远远不够,诚如维特的钢琴老师所说:“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维特在经历爷爷去世、品尝过爱情甘苦后,明白命中注定的机遇与伤痛均无可回避,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音乐才华,“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梦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上一篇:影视工场银幕之城的梦幻制造机器
下一篇:导弹精兵成长记入围第十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