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se湾湾微博消失了网友们的追忆与猜测
0 2024-10-31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正午阳光出品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一经播出,豆瓣开分9.1,短短几天时间,分数已经升到了9.4。可以说,在剧集品质上,《山海情》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山海情》讲述的是1990年代福建对口扶贫宁夏的大时代背景下,贫困山区的乡亲们移民戈壁滩,在福建的扶贫干部和技术专家的帮助下,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故事。
短短二十多集里,看着乡亲们在戈壁滩上,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建起红砖房,小楼房;从种土豆、种玉米,到种蘑菇、搞工程,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走向更好的生活,着实让观众为剧里的乡亲们激动高兴。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新旧篇章更迭,各色人物来去,需要有一根不变的线,像穿起一串珠子般穿起整个故事里的各个章节片段。而黄轩扮演的马得福,就是这根串珠的“线”。
黄轩饰演马得福
马得福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带着乡亲们移民吊庄,乡亲们的脱贫致富路上,全是他那小身板骑着三八大杠来来回回的身影,有村里通不上电忧心忡忡的身影,有水站不给村里麦子供水他憋屈上火的身影,也有为村里人拉来无息、带着乡亲们修起菇棚爽朗振奋的身影。
黄轩本身就是西北人,一口西北口音颇为地道,自身也有种时下青年演员难得的朴实劲儿,把这个心系家乡建设,敢于承担,甘愿奉献的青年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得很是到位。
《山海情》剧照
聊到塑造这个人物的难点,黄轩感叹,最大的难点在于扶贫工作真的太难了,难,都是难在马得福这个人物的工作上。“从头到尾,马得福没消停过一天,一个接一个的事儿,有时候还里外不是人,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而且他所做的事情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完成的,他永远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说实话,换做我自己,可能都没有他这样的耐心和韧劲儿,所以我是特别佩服他!”
而这样一位好干部形象,在塑造上颇需要分寸,太“高大全”就显得像句单薄口号,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黄轩自述,在这个人物上,他对其的拿捏,主要是从人物“柔情”和“朴实”的面相着手,让这个人物的笨拙、可爱、执着、善良,都能扎在土里生出根来,让观众相信,让观众觉得亲切。
【对话】
澎湃新闻: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了《山海情》这个项目?觉得这个项目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黄轩:其实就是正好有这样一个项目,然后导演也觉得我适合马得福这样一个角色。我自己没有演过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题材的剧,还挺感兴趣的,而且我觉得扶贫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有意义、非常正能量的事情,应该去拍这样的故事告诉观众扶贫工作的意义。再加上这部剧是在我们大西北拍摄的,又可以和孔笙导演合作。这些点凑在了一起,让我觉得这是一件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的事情。
澎湃新闻:马得福这个角色,刚接触到剧本时怎么看待他,实际塑造中,对他的看法有改变吗?
黄轩: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正能量的村干部,肩上背负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在塑造的过程中,才切实体会到,原来他是这么的辛苦,这么的不容易,他所面对的困难,一个接一个,还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质疑,他真的太难了!但另一方面,他从来不叫苦叫累,就算困难再多,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扎根在基层,用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的劲儿带领着乡亲们移民搬迁、脱贫致富。
澎湃新闻:你觉得马得福身上你最欣赏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人物和你自己有相似之处吗?
黄轩:我欣赏他的那股韧劲儿和滴水穿石的精神。会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我们身上都有柔情、温暖的一面,然后我们都是比较实心眼儿的人,我们也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坚持。
澎湃新闻:塑造这个人物对你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哪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方式,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他的?
黄轩:最大的难点在于马得福这个人物太难了,扶贫工作太难了!从头到尾,马得福没消停过一天,一个接一个的事儿,有时候还里外不是人,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而且他所做的事情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完成的,他永远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说实话,换做我自己,可能都没有他这样的耐心和韧劲儿,所以我是特别佩服他!外形靠近角色主要还是靠化妆、造型,还有就是多观察和模仿当地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内在的话,就是要多揣摩这个角色,融入角色之中,挖掘角色和自己贴近的地方并放大。
《山海情》剧照
澎湃新闻:在看这部剧时,观众会被当地当初的贫穷震撼,作为演员对当地的扶贫历史有具体的了解和亲身感受吗?能否聊聊?
黄轩:我们去到当地以后也和当地的扶贫干部还有村民聊天,然后我们拍摄的环境也是尽可能去还原当年的真实环境。他们当时是真的太穷太苦了,没有水、没有电,住在地窝子里,戈壁滩上说刮沙尘暴就刮沙尘暴,每天一身沙子。我们拍摄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这样的艰苦环境,所以今天这里能变成“塞上江南”,真的是一个奇迹。
澎湃新闻:当时拍摄过程中,主要有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能否举一些事例?
黄轩:困难的话,一个就是拍摄环境,剧组专门找了周边一些很偏僻很荒凉的戈壁滩去拍摄,太阳暴晒、刮沙尘暴,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另一个其实也不算困难,算是个小挑战吧,就是全程用西北方言去演绎这部剧。我们西北的演员还好一些,像祖峰、热依扎他们不是西北的,要去学西北方言,其实都下了一番功夫的。
《山海情》剧照
澎湃新闻:得福这个正直热血的青年干部形象,其实很容易塑造得很刻板,你在表演中怎么去避免这一点?有接触一些当地干部吗?对他们最直观的印象是怎样的?
黄轩:首先这个角色是有柔情一面的,特别是在他面对水花的时候,所以这一点是要表现出来的。而且他刚从农校毕业的时候是个愣头青,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所以也是有可爱的一面的。再加上他的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为官者,他是一名基层干部,他身上是很有人情味,很接地气的。接触了一些当地干部,我觉得他们都是很和善、亲切、质朴的人。
马得福与李水花(热依扎 饰)
澎湃新闻:和张嘉益老师的对手戏特别生动真实,能否聊聊和他的合作?你们二位都是西北人,用方言出演,应该都比较得心应手,对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临场发挥的东西吗?
黄轩:张嘉益老师对角色的塑造能力和表演让我惊叹,真的太厉害了!他将人物那种质感,那种状态找得非常好,我们之间的对手戏拍的也非常顺畅,和他相处很舒服。临场发挥也会有,比如一些台词一些小动作。
张嘉益饰演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
澎湃新闻:第一次和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合作,感受如何?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黄轩:太专业了,真的是名不虚传。我很早就想跟孔笙导演合作了,他之前的作品我都觉得非常好。这次真正合作上,我非常开心。他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敬业和专注。业务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对剧本的把控,对演员的把控,然后讲故事的这种能力,我觉得是太好了。
最重要还有一点,我觉得他的人格魅力很强。他是特别憨厚朴实的一个人,丝毫没有大导演的架子,就像邻家的一个叔叔这种感觉。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叫我们去他的工作室,就像家人一样,非常亲切。
孙墨龙导演也是,太细心了,就像个邻家哥哥,在现场对大家的那种关怀,对所有人的那种尊重。两个导演的脾气又那么好,从来没有说过谁,大声的说话都没有,对所有人都很尊重、一视同仁,又那么的善意,把整个剧组的气氛调得非常的好。
整个剧组台前幕后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亲切,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可以和正午这样专业的团队合作,是我难忘且美好的一段回忆。
澎湃新闻:听说你在杀青的时候哭了,是因为对这个角色不舍吗?
黄轩:对角色、对这部剧、对这片土地、对参与这部剧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都很不舍。平时我们拍戏在北京拍、上海拍,拍完了你会觉得这些其实离你的生活没有太远。你在北京拍完戏了,你生活还在北京,但如果以后没有特别的事情,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再回到闽宁镇了,很难再回到五间房待一段时间了。这戏一拍完,你可能就真的跟这一段生活、跟这个地方告别了。
《山海情》剧照
澎湃新闻:出演这个角色,参加《山海情》的拍摄过程,你觉得对你自己来说,有没有留下一些感触或者改变?
黄轩:最大的感触还是扶贫工作的不容易,扶贫干部的不容易。每一位扶贫干部,真的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真的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马得福”,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我们才能众志成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澎湃新闻:你觉得,你塑造的人物,会对你个人产生长远的影响吗?
黄轩:当然。我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会对我产生一些影响,让我思考,他们身上一些好的品质,也值得我去学习。比如马得福,他身上的韧劲儿和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澎湃新闻:入行多年,对自己作为演员的认知,有发生改变吗?
黄轩:刚开始可能就是单纯地想做演员,我可以借着角色去表达自己,我现在依旧喜欢借着不同角色去表达自己,我对表演的热爱和初心一直都是这样。现在观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作为演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才能不负观众的喜爱和期待。所以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来越重了。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