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3国智咱们来看看这三位主持人谁更有才
0 2024-11-19
1977年,邓公终于再度出山。经过动荡岁月的洗礼,邓公的脸上布满沉着与镇定,以及更加坚毅的神情。 一段时间过后,邓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老干部太多,新人太少,无疑阻碍了大刀阔斧实行改革开放的力度,因此很有必要改一改人事当中的某些规定。就此,邓公拿出来一部分精力,专门用于思考老干部退休离休的有关问题。 而对于邓公来说,这件事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妥善处置新老交替的过渡期。要知道,直接让老干部下台的话,恐怕不太现实,甚至还极有可能引发。 因此,这个过渡期就显得十分关键且重要,也很考验邓公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技巧。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邓公在1982年创造性地提出,设立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级别的顾问委员会这个过渡性临时机构。 当然,具体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那些身居高位的老干部转到相应级别的顾问委员会,指导人尽快胜任岗位工作后,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而且,邓公还明确表示:无论是中央顾问委员会,还是地方上的顾问委员会,都是一个临时性的过渡机构,会适时撤销,而不将其作为永久性的权力机关。 经过开会表决,邓公被选为中顾委首任主任,薄同志、许世友等人担任了副主任,同时还确定了172名委员,而他们则无疑都是党政军系统中的老干部。 由于年龄偏大,这些委员在实际工作当中难以像年轻时那样来去如风、雷厉风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依旧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指引后辈人胜任重要的工作岗位。 不过,西方欧美一些大国却发出了刺耳的声音,认为邓公此举不会产生实质性作用,搞不好也会像苏联那样,新老交接出现断层,最后走向分崩离析。 对此,邓公果断站出来予以驳斥:设立中顾委,为的就是防止出现新老干部交替出现断层。 而且,要相信中国的老干部,他们都是高风亮节的老前辈,一定会挑选出能够接任自己岗位的青年才俊,并赋予中国足够强大的动力。 当然,邓公是这么说的,实际上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此之后,新老交替就逐步稳定有序开始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随着老干部一批又一批进入中顾委,局队伍的年龄较之前小了8-10岁。这足以证明,党的干部队伍正在稳步年轻化。 与此同时,邓公就中顾委的权限和职责作出了鲜明的表态:宜少不宜多,宜虚不宜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这十八个字看似稀松平常,实则饱含了邓公改革老干部人事制度的决心,那就是让老干部们逐步退出权力的历史舞台。 然而,有积极响应邓公号召的老干部,也就有抗拒抵触的“老顽固”。对此,薄同志在邓公的授意之下,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发现一些地方顾问委员会中的老干部看似是顾问,实则仍旧掌握着极高的权力,甚至偶尔还会呼风唤雨、只手遮天。 说白了,很多老干部还是不想“放权”,并不甘心老老实实地做一名真正的顾问。 对此,薄同志拍桌表示:既然当了顾问,就要有顾问的样子,该放权的就完全放权,全力支持新领导班子,多给新人提建议,而不是发牢骚,更不能用人脉关系网行掣肘之事,也别提一些无理蛮横的过分要求,一定要团结新人。 而在中顾委,邓公也为此专门开会,重申了顾问这个职位的义务和责任,提醒老干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与此同时,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不过,就当这一制度逐渐开始试行,并稳步推展开来之时,关于是否撤销中顾委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嘈杂之声也越来越大。 直到1989年,邓公终于拍板表态:中顾委一定要撤销。而且,就在当年11月,邓公正式公开宣称退休,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然而,有一些老干部始终不愿意完全退休,还是想着攥紧手中的权力。对此,中顾委副主任薄同志在一次大会上严肃表示:中顾委的使命已经完成,必须撤销。那些贪恋权力之人,最好尽快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和想法。 此言一出,全场起立鼓掌,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也无可奈何地站了起来,不情愿地拍起了双手。1992年,大局已定,中顾委正式撤销。之后,老干部凡是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一律按照规定走退休手续。 回顾中顾委的设立及撤销历程,既充满了人情味,也暗含了一定的斗争与博弈,但更多的是表达了邓公对于中国建设和发展前路的思量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