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新消息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今天新闻头条热点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0 2025-01-19
桃园结义啤酒包装箱(桃园结义啤酒图片)
桃园结义啤酒包装箱。这款啤酒的包装设计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大大的“刘备”字样,上面印着“桃园结义”四个大字,看起来十分有意义。不过,这款啤酒的价价格可不便宜,一瓶就要6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接受。那么,为什么这款啤酒会如此昂贵呢?难道是因为它的味味道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款啤酒之所以这么贵,主要是因为它的包装实在是太独特了。
梧塘古街:留在乡间的记忆
文:徐向阳 图:黄智三
“编者按:古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莆仙两地曾出现过数量不少的乡间规模集镇,在历史的文明进程中,它们一度或长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了承载现代人长久回望历史的不可替代的载体。
地处莆田萩芦、广业山区(白沙、新县、庄边、大洋)和永泰通往涵江必经之路的梧塘,是此类重要集镇之一,历史上曾出现过店铺林立、生意兴隆的繁荣局面,即便到了时期,其仍然百业兴旺、人声鼎沸。本期,《莆田乡讯》乡土版刊发有关梧塘古街的选题,意在与海内外乡亲一起去追寻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历史记忆。
梧塘老街在兴化平原久负盛名
“形成于宋代,是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梧塘西庄村卢友仕贩卖莆田特产桂圆,取名为‘卢富茂’。发家致富后,卢友仕回到家乡,盖起了‘百廿间’大厝,也称为‘卢富茂大厝’,成为当时梧塘古街标志性的建筑。清宣统二年(1910),经卢氏后人修茸整修,盖起了向南的五坎半店面(今横街)和向东的九坎店面(今直街),从而奠定梧塘古街的基本格局,商业逐渐繁荣,梧塘开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
这是前年参加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对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上听到的一段有关“梧塘古街”的小话题。因涉及家乡历史,听得特别认真,记得特别清楚。
直街和横街是梧塘老集镇的雏形
梧塘镇古街“形成于宋代”,说明梧塘商业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地处莆田北洋平原与广业山区结合部的梧塘,为平原至山区的交通要冲。早在宋代就出现农贸墟集,明清时发展为商贸集镇,街店和墟市产生;时期成为山区山货和江口、哆头海产品销售、转运的重要地点。
正因为是山区包括仙游县游洋和永泰县通往涵江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山货集散地,梧塘逐渐形成了集镇。这个集镇在霞楼村第九村民小组那边,现在依稀还能见到它的踪迹,据说最早时这条小巷宽约2米,长300来米,有店铺和手工业作坊。
梧塘老街百业兴旺
小时候叫霞楼村第九村民小组的人都说“梧塘街人”,而第九村民小组一直有别名“梧塘街”。为什么梧塘古街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座谈会”上的一个小话题,因为里头有一位专家组成员就是来自“梧塘街”的林峰先生。他原是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馆长,爱乡使然,想把梧塘给“放大”,可敬。
霞楼人在外经商的人也很多。前及时期,“梧塘街”林嘉粦和现在第六村民小组的不少人在福州、温州、浙江、南京、上海等地开店摆摊。
清朝末至初,旧梧塘街逐渐南移到有水运码头的东福,在庵明埕开辟新的梧塘街。梧塘直街和横街这两条古街的形成,与当时西庄人会做生意关系直接。
祖父曾在浙江义乌开一爿龙眼、荔枝等的干货店,后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平,从而回乡务农。健在时他说,西庄人善于经商,几百年来他们把龙眼加工成桂圆后,与其他特产一起运往江、浙,开店开行做生意,不少人因此发财富裕起来。
清道光年间,“卢富茂”就是经营桂圆等而成为大富商的。时期,西庄人在上海开办的商铺就有和春、永春、荣春、福茂、协顺、元生、新昌、福生等,在南京、芜湖开办了大丰、华康、正大、和泰等,共十多家桂圆南货店。
卢友仕出身贫寒,年少随人往苏州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离店独立摆摊经营,后营业不断扩大,颇有积累。据说,他曾与一位史姓青年结拜兄弟,并资助其求学上进,后该青年果中进士,授任福建按察使。友仕有了这个背景,就把生意进一步做大。他把家乡的龙眼,大量收购焙干,运往苏州并取名“卢富茂”作为品牌,凡外运的桂圆包装箱印有“卢富茂”三个字,就可获得官府保护,从此商运亨通,年销售量达数千担。
图:马俊杰
卢友仕于清道光年间在老家西庄盖起坐东北朝西南的“百廿间”大厝,即卢富茂大厝,颇为壮观。清宣统二年,卢氏后裔卢冥亦四拆除自家宅第南面和东面的围墙建店铺,并招租经商,促进街市的兴盛,逐步形成如今的直街和横街,构成“丁”字形街道,总长400来米,宽5米,此街约有16个门类的126家店铺和摊点。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庄在外的不少商店遭到日本飞机轰炸而损失惨重,有的因此破产。
此外,西庄还有个叫朱恶久的,人称“红财主”,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在横直街经营粮油杂货有4家,号称“三永一瑞”,为横街永和、永盛、永兴和直街瑞泰。后盖起大厝为三进五间厢,即朱金波宅,有外、内红砖埕,别具一格,厝东边与卢富茂大厝相邻,现仍可看到原迹。
时光在老镇上的留影
问题来了,梧塘直街和横街的形成与“卢富茂”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其他的店面又是怎样形成的?如直街靠福兴社那边的店铺,还有靠莆七中的那片街区后来又是怎样形成的?查阅了好多梧塘资料无片语只字的记载。
但从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东福村与梧塘古街的繁荣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年的梧塘桥头和太白庄建有两个水运码头,客货营运十分繁忙,桂圆、荔枝干等,都是从这两个码头运至涵江,转运往福州、上海、宁波等埠的,莆田山区部分山货也是从这里转运莆田各地的。
除了码头没别的?实际上东福人同样善于商贸活动,特别是梧塘桥头至原梧塘卫生院一带,有一大批人于时期在南京、上海做生意。据忠吴万寿碑文记载,清道光年间就有12家在外经商,单芜湖福昇泰号百年老店,1934年在册员工就达96人。
至末,东福人在外埠独资、合资创办的商店、商行达50余家,经商和当店员的达500余人。因此,有理由说明梧塘直街和横街另一半的形成,与在外经商的东福人关系密切,只是没有像“卢富茂”那么引人注目而已,从而欠缺了记载。
书说简短,话说莆七中。1921年,也是西庄人卢光辉创办了“博文私塾学校”,卢光辉是否是做生意出身,无记载。其后发展为“博文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后逐渐演变为“博文商业职业学校”“博文财经学校”“博文中学”等,这些都有可能就是莆七中的前身。但莆七中的历史往往从1944年算,因此前面的历史就有些悬了,能衔接得上吗?
1955年“博文中学”改名为莆田第七中学,有一段时间也叫梧塘五七中学、梧塘中学、梧塘第一中学等,现恢复“莆田第七中学”。实际上好多梧塘人身上都有一种精神,即“博文精神”,也就是母校莆七中精神!
岁月如椽,斑驳了流年。梧塘直街和横街,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旧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