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上盛世游乐的黄金时代
0 2025-03-22
我的大学生涯:从抖音网红第一人到文学梦想的探索
在那个信息爆炸、网络时代的浪潮中,我以15岁的青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1981年,我们高考时,分数公布后才填报志愿。在云南,那时候我16岁未满,但已被家庭经济压力深刻影响。我选择了两个学校,一是北京师范大学,一是华东师大。尽管那时北京上海只在书本和图片里见过,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三门志愿都是华东师大的中文系、教育系和历史系。那可能就是缘分吧。
我被教育系录取后,不仅得知同级入校的中文系同学成绩并不比我低,还有幸读到了格非同学写的一篇《师大忆旧》,其中提及:“成为一个好学生的首要前提就是不上课……我们当时少不更事,玩性未泯,不知学术为何物,自然喜出望外。”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开始翘课看世界文学名著,也常去蹭听中文系课程,或喝酒踢球,或在文史楼103教室通宵亮灯写诗散文。这四年间,在教育系师生眼里,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母校给我的毕业证上,却标注成了“云南师大中文系”,甚至连云南师大的老师都以为华东师大荒唐走板,以至于搞错了!
说起来,我不务正业也有它由来。记得入学初期,有位李其刚、宋琳等成立夏雨诗社招新成员。那天月光很白,我们参加赛诗的人很多。在规定时间内自拟题目作一首诗,这是我第一次获得成就感。当晚,被评为第一名,让我心中充满期待与激动。我决定加入夏雨诗社,从此觉得自己注定要为文学而生。
遗憾的是,《白墙》之后,再也没有能写出好的作品。不过没多久,又有查建渝等人成立华东师大散文社,并创办《散花》杂志。我送去了一堆小说或散文稿件,其中《赤足的童年》发表后,被赵丽宏选登至《萌芽》杂志——这是我第一次变成铅字。这发起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如《童年的秋天》(儿童文学)和《学院六人图》(奔流),再次被转载至小说月报...
随着时间推移,当出版社阮光页先生提出“华东師大作家群”这一概念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王焰任社长,我和格非做主编,我们把这些文字塞进了校园杂志中,即使有些作品最初是私货,也最终得以世间传播。
回顾那些日子,与李泽厚、李欧梵等前辈对话,以及施蛰存、许杰等近水楼台的大人们,他们讲演之盛,使我们这批学生难以接近。而每一次他们讲演,都布下文化雾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即将毕业离校时,王焰组织讨论会,陈村等许多成名人物亲临捧场,这些经历让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