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影视甜蜜的故事与光影
0 2025-04-10
舍利子,它可能是最便宜的文玩
淘宝上的舍利子,居然连一毛钱都不到,舍利子能比小奶糕还便宜你敢信?但就是这样的舍利子,确实有可能是真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一.舍利子是什么
首先声明一点,舍利,和舍利子,其实是两种东西。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起初的意思是“米粒”,因米粒与佛舍利形似,最终被“高僧死后遗留物”这个概念所替代。如日僧空海在其所著的《秘藏记》一书中曾明确记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日舍利。
后世的衍生概念“全身舍利”
而舍利子,最早是指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因此又名“坚固子”,不过它也在后世脱离了本意,专门特指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君友会佛典精粹》记述佛祖之死有云:化火光三味,须臾灰生,得舍利子八斛四斗,为五色珠,光莹坚固。可见,无论是舍利还是舍利子,它们所指代的物品,都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佛教宣传的要求,和人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想象。因此,舍利子并不一定非得那么严肃,拿普通的小珠子当舍利,虽然看上去不是很神圣,但其实在古代,这样的事情也并不罕见。
二.舍利子的泛化
有关高僧骨灰中的结晶体到底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人禁欲后存留的精髓,有人说是结石,佛教则认为它是灵魂的升华,功德的成就。但无论舍利子是什么,它的产生条件一定是十分苛刻的,而人骨结晶的稀少珍贵,便直接导致了供奉佛塔数量的低迷,严重影响佛教文化的宣传效果。再算上几次灭佛运动,道教的挤压,以及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导致舍利子概念为了增加受众基础而泛化,其实是一件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
盛放“影骨舍利”的盒子
如魏晋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就已经为后世舍利概念的延伸提供合理性: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到了唐代,不空译《如意宝珠转咒王经》毫不客气地接纳前人遗产,直言万物皆可为舍利:以金银琉璃水精马脑玻梨众宝等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就今人对宋代佛塔考古发现而论,其中供奉的舍利,基本上便都是具有象征意味和符号性的非圣骨舍利了,如骆骨、水晶、矿石等等。舍利可以啥都是,舍利子自然也“被带坏”了,在安徽的太平塔(宋晚期佛塔)里,甚至发现了拿杂色小石子当舍利子的情况。可以说它们和某宝上的“一毛舍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三.舍利子的市场价值
上文可知,自宋始,舍利子的成分被彻底多元化,原印度佛教对圣骨的崇拜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带有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泛舍利信仰。这种泛舍利信仰,一方面将舍利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在文化和神圣性上将其捧上神坛,而在另一方面,寻常的材质,巨多的数量,又让舍利显得并不那么珍贵。
纵观无数次舍利子拍卖,受佛教文化影响,将舍利作为神物,估价千万者实在不要太多,而近乎百分之百的流拍率也让人深感无语。毕竟谁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它就是历史上某位得道高僧的遗骸。所以,舍利子这玩意,文化底蕴很深,摆家里供着挺好,但若是想收藏,升值,实在困难。综上所述,世人一般以为,舍利子只能是高僧遗骨火化而来,但其实从佛经记录和考古发掘结果来说,舍利子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有向佛向善的意识,万物皆可为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