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欣与利智的神秘相似六十四卦最吉利之卦预示其命运
0 2024-12-19
巴黎圣母院如何修复?三种方案你选哪种?
巴黎圣母院大火牵动世界各国人的心,本周六在宝山大场举行的行知读书会迅速聚焦热点话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从建筑学角度进行的专业分析,吸引众多市民听讲并参与讨论。 “芝加哥整个城市曾遭遇火灾,成就了后来高层建筑的芝加哥学派。很多建筑会面临毁坏的意外和重建的需求,对于建筑师、文化学者和整个社会都是一个考验。”王海松说。
巴黎圣母院已有800多年历史,对于建筑系学生来说,是绕不开的功课。王海松从建筑专业角度剖析,巴黎圣母院从侧面和正面看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正面庄重、堆成,不像传统哥特式那般“轻飘飘”,侧面则十分灵动。此次在火灾中被毁的尖塔,就是其灵动的来源。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63年奠基至1345年前期完工;第二阶段为18世纪,当时,巴黎圣母院曾遭到破坏;第三阶段即19世纪巴黎圣母院面临重修。如今人们所见的巴黎圣母院,其主要形态和细节,正是在19世纪重修期间完成的。
法国大期间,由于其“平民化”的诉求,巴黎圣母院曾被当做仓库使用,也有文献称,里面曾养过猪,标志性的彩色玻璃也变成了白玻璃,建筑遭到了破坏。巴黎圣母院的重生,与雨果同名小说密切相关。在1831年《巴黎圣母院》发表后,法国民众对巴黎圣母的关注空前,当时政府组织招标,两位著名法国建筑师中标,主持巴黎圣母院的复建。这两位建筑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修复了巴黎圣母院,包括将主塔高度提升了13米,达到90米,在当时巴黎天际线中已经十分突出,但与超过百米的科隆大教堂等相比,巴黎圣母院并不是最高的,其声名显赫,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因素对其视觉效果的增值。
巴黎圣母院外观看起来是石头的构建,但主体结构其实是木头的。据说,当时用作巴黎圣母院屋顶构建的木头是一整座森林的原木。从结构受力角度来说,尖塔的位置是比较薄弱的,加之木结构,怕火、怕风就成为这类建筑最大的弱点。在这次火灾发生后,王海松判断,建筑主体的85%并未受到影响,被烧掉的是十字交叉的坡屋顶,而90多米高的尖塔则被彻底烧毁了。
巴黎圣母院的未来会怎样?王海松说,法国现任马克龙的表态值得认可——巴黎圣母院必须重修,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学,是我们的艺术,是法国人全部想象力的代表。建筑的历史固然非常有分量,但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性更在于它是文化和精神的财产。
目前,法国政府方面提出,要举办一次国际建筑招标会为在大火中焚毁的巴黎圣母院尖塔征集重建设计方案。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表示,招标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复制一座19世纪复建巴黎圣母院时增加的尖塔,还是让巴黎圣母院得到一座新塔,以适应目前时代的技术和目标?而马克龙也表示,巴黎圣母院新的重建可以考虑加入现代建筑的元素,这番表态也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
王海松说,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方向无非三种,其一,保留残缺形态;其二,照原样修复——这里的“原样”到底是指1345年还是19世纪增建的呢?其三,允许适度创新的修复。他在学生中发起了一项调查,约半数支持第三种方案,剩下一半中,大多数支持第二种,少数认可第一种。在行知读书会现场,王海松也向读者发起了调查,所得结果大致相同。
为什么选第三个方案?支持者说,19世纪重修时也并未完全依照14世纪的模样,也就是说,建筑是使用过程中“生长”的。一个人有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状态都不同,建筑也一样。支持第二个方案的人则坚持,人们已经十分习惯的古建筑一旦变了模样,就不再是心目中的那座建筑。还有人认为,应该维持原样,但可以把内部的防火性能进行提升,为此,使用一些钢结构和新型材料也未尝不可;更大胆的人提出,就像贝聿铭在罗浮宫前建造了一座玻璃金字塔,那样不也很棒吗?
在王海松看来,这三种方案最终如何作出选择,谁能把故事讲得最为合情合理,谁就最有可能中标。关于巴黎圣母院如何重修的讨论,其实是目前古建筑修复面临相似难题的缩影。就像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如今修复古建筑,以技术条件和工艺,完全可以做到所谓的原样修复,但修复好的古建筑真的还是原来的古建筑吗?是否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原样修复?因此,也有流派认为,修复过程中,要让新与旧有明显区隔,新旧分明。修复的风格要统一,而建筑历史本身的年代价值和历史痕迹也需要被保留。
王海松说,主持巴黎圣母院上一次修复的建筑师实际上采取了允许适度创新的修复方案,极端一点说,就是允许用创作来代替修复,这样的修复到如今也已让19世纪后的巴黎圣母院成为新的经典。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法国文明的骄傲,巴黎圣母院的形象已根植民众心中,应该被延续;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让建筑师、艺术家有更多可能性实现他们的创意和想法,古老圣母院的修复不应排除合理技术的使用。对巴黎圣母院来说,它的未来掌握在专家手中,也掌握在对古建筑修复有清醒认识的民众手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